序言
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首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北京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深化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一、北京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十五”期间,北京市文化事业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解放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切实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了首都文化的繁荣。
经过“十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市文化事业基础日益巩固,实力明显增强。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市、区县两级公共图书馆25座,群众艺术馆和区县文化馆20个、街道乡镇文化站306个、社区文化室1785个、村文化大院2562个、文化广场1091个;登记注册演出团体130个,演出经纪机构281个;全市行政区域内出版单位3537家,年出版报刊3100种,出版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12万种;市、区县两级广播电视台站16座,开办广播电视节目64套,广播电视年播出能力分别为10.3万小时和12万小时,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99%;有线电视注册用户282万户,数字电视用户1.75万户,移动电视在5000辆公交车辆上安装使用;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8处,历史文化保护区40片,地下文物埋藏区36处;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9家,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5家;登记注册博物馆129座,馆藏文物323万件。首都北京文化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对于巩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年来,北京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中央驻京单位和市区两级财政持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市宣传文化系统用足用好文化事业建设费和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进一步丰富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全市相继建成了首都博物馆、首都图书馆、北京数字出版信息中心、中国电影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一批水平较高的基层文化设施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由国家投资设立的文化单位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文化企业共同创造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一批优秀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在调整、巩固和完善的基础上,全市新创和培育了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北京国际交响乐演出季、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北京图书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一批文化品牌,有特色、多层次、多种类的基层文化活动贯穿全年、遍布全市,基本形成了具有首都北京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体系。
五年来,北京市文化领域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稳妥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广播电视职能部门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充分发挥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全市调整归并区县文化管理职能,组建了各区县文化委员会。北京市成立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各区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组建工作全面展开。区县文联工作得到加强。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综合性地区,围绕发展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改革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北京歌剧舞剧院、朝阳区文化馆、北京青年报等单位通过改革,催生了新的运行机制,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五年来,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首都理论界召开大型研讨会数十个,新世纪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培养人选达到200多人,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13项,资助出版社会科学著作251部,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90项,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0个。成立了北京市邓小平理论中心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创立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联席会议和高峰论坛机制,举办了五届学术前沿论坛和决策咨询季谈会,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显著加强,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全国首创社会科学普及周,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家,为广大市民增强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讲求科学方法提供了有效服务。以电视理论片、优秀理论文章、口头宣讲为主要形式的理论宣传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五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力度,市政府先后投入文物保护资金6.9亿元,带动区县和社会资金约50亿元,搬迁居民6000余户,搬迁不合理占用单位430余个,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文物保护经费不足、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的局面。
北京市文化事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但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城区与郊区文化设施建设布局不均衡;二是文化经济政策滞后,文化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三是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四是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任务艰巨;五是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短缺。上述问题制约着北京市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更大范围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性弊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北京市将迎来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抓住这一宝贵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调整和完善文化事业布局,大力推进首都文化事业发展,增强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把首都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