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住建发展新篇章 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首都住建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和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着力在民生保障上添温度,在经济发展上增活力,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让安居更宜居,持续增强群众住房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优化“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住房需求。  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十四五”以来,为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我市及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推出解除购房限制性措施、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和成本、加强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持等举措,推动房地产市场呈现止跌回稳积极态势,有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力做好保交房工作,有力维护了购房群众权益和社会稳定。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房67万余套(间)、竣工43万套(间)。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达到85.5%,连续四年为刚毕业大学生提供1.4万余套青年公寓,助力人才安居。城市低保、低收入、大病、重残4类特困家庭依申请实现“应保尽保”。  持续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推动制定和深入实施《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十四五”以来,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党的组织覆盖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均达到97%以上,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推动基层多方协商议事机制进一步完善、业委会(物管会)作用发挥进一步增强、物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通过采取一系列治理和提升措施,解决一批群众诉求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通过开展示范项目创建、美好家园选树等工作,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我市物业服务整体水平。  持续做好房屋安全管理。每年定期开展城镇房屋安全检查,扎实做好房屋安全鉴定、危房解危等工作,完成3万余户抗震节能农宅建设工作,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一千余户,积极做好“23·7”“25·7”受灾农房评估、修缮和恢复重建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居住安全。  二、由量变向质变,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五年来,我委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保障民生、促进发展、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积极探索超大特大城市在存量提质增效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的更新路径,打造城市更新“北京样板”。  突出服务首都功能,筑牢首都城市发展根基。持续提高传统国事活动空间品质,加强重大活动空间服务保障,打造国家会客厅、城市会客厅等国际交往活动场所。焕新后的隆福寺文化空间、前门大街、崇雍大街已成为展示首都形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实施市属老旧小区改造7800万平方米,完成核心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9700余户,启动实施危旧房改建104万平方米,全面推进D级危楼解危。比如,西城区桦皮厂8号楼通过“原拆原建”探索危旧楼改建新模式,采用混凝土模块化建造工艺和数字技术,只用三个月就将“老房子”成功改造成“好房子”。目前还有一批模块化改造危旧楼开建,标志着技术走向成熟推广,未来将有更多居民在“好房子”中享受新生活。  支持新质生产力,激发提振经济新动能。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十四五”期间已实施老旧厂房更新项目300余个、重点产业园区提升12个,支撑清华国重、火箭大街、氢能示范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落地。完成西单、王府井等40个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引导业态升级、挖掘新消费潜力。推出亮马河、清河、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标杆项目,不断营造花园城市建设和美丽经济发展新场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注重文化传承,彰显城市深厚历史底蕴。北京中轴线申遗集中连片带动了老城区整体保护。持续做好核心区平房申请式退租,推动整院腾退,成片更新。恢复老街、胡同、四合院独有城市肌理,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持续推进城南行动、京西转型,南中轴博物馆群加快建设,首钢工业遗存焕发新活力,推动“京西八大厂”全面复兴,实现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有机融合。  三、承建造启智造,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  五年来,冬奥场馆、环球影城、副中心“三大建筑”等一系列绿色化、智能化标杆项目相继精彩亮相,成为彰显首都建造水平与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建筑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发布实施《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积极推行基坑气膜技术、模块化建筑应用,推动民用建筑能耗强度及碳排放强度实现双降。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推动建筑产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加快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70%,新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达1.6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达1.1亿平方米,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3085万平方米。  智能建造引领高质量发展。发布实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获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北京市发布实施《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完成100项BIM应用示范工程验收,建设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工程55项,培育了一批智能建造创新中心、领军企业和产业基地,推动技术创新向新质生产力高效转化。  持续筑牢建筑质量安全底线。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提升住宅工程品质。加强装配式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质量监管,在房建市政工程中全面设置永久性标牌。2021年至2024年,全市99个项目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  四、以减负促提效,打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北京服务  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和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构建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实现住建行业治理能力的整体性提升。  持续以小切口破解大问题,精准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累计发布8批194项微改革措施,完成200余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网办,一次不跑”,实施“分段施工”审批改革、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改革,试行以告知承诺制实施施工许可审批,出台全国首个消防验收“全流程、全链条”改革实施方案,“开启分期验收新模式加快重大项目投产”获评2024年度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十佳服务案例。五年来,持续开展“处长政策解读日”活动,与企业面对面讲政策、手把手教流程,服务相关企业近4000家,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触达企业。  这五年,我们聚焦民生改善与城市发展,从“安居梦”的照进现实,到“老城市”的有机更新,从“新建造”的品质呈现,到“优治理”的效能提升,每一项举措呼应着群众期盼。下一个五年,我们将聚焦“十五五”规划目标,全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首都!谢谢大家!文章来源于:{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相关推荐: 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关于批准程炜晗等7人为健美操项目一级裁判员的通知

京体竞管国交字〔2025〕364号 各区体育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各有关单位:   为推动我市健美操项目的发展,提高我市健美操项目裁判员的执裁水平,培养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水平精通的裁判员队伍,根据《北京市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