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和行业,是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指导我市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法律法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特制定“十一五”(2006年—2010年)时期全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国家档案局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首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成绩
档案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各级档案部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积极为党委和政府、为各工作部门、为人民群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市和区县档案馆普遍开展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服务,档案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全面推进,档案工作在防治非典、北京申办奥运会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档案法制工作显著加强。《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的修改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颁布,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行政执法检查有效地促进了档案工作深入开展。
档案资源进一步丰富。至“十五”末,全市国家档案馆馆藏
总量达到395.1万卷(件),档案室室藏总量达2881.1万卷(件);紧密结合“数字北京”、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建设,积极开展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数字档案资源初具规模。
档案馆室设施继续改善。至“十五”末,全市国家档案馆面积达到7.43万平方米,档案室面积达25.97万平方米。
档案利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十五”期间全市国家档案馆共举办展览166个,接待参观者428万人次、接待来馆查档者6.68万人次。
档案工作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普遍开展,科研质量不断提高,档案宣传力度继续加大,对外交流更加活跃,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加强,档案工作社会环境日趋优化。
二、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首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档案工作的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档案服务力度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面对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快速的发展变化,档案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相对不足,限制了服务效果的彰显。
档案基础业务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及整合力度不大,各类档案的全面收集、科学管理、有效利用等基础业务工作需要完善。
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未能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同步进行,档案开发利用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档案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档案工作的保障条件需要进一步优化。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平衡,不能满足新时期档案馆多种功能特别是社会服务功能需求;一些单位档案工作机构和人员未能得到有效保障;档案
工作者整体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
三、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档案工作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北京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市档案资源,同时也将使社会各界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更加广泛,对档案资源的丰富程度、开放程度及利用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有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推广完善,数字档案信息所占比例将大幅度提升,档案管理将进一步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这将有力地促进档案工作与各项事业的结合,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将大力促进档案部门基础设施、管理手段的提升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也使档案工作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开拓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档案事业的新发展。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